本次工作坊邀請到過去曾在貝殼放大集資顧問公司任職的徐瑋志講師,本身除了擁有集資案的豐富經驗,現在則轉往時報出版,深耕於內容產業。這次的集資工作坊,會分享他過去經手社會倡議類型的經驗與案例,指導同學如何開始著手規劃集資案,以及要注意哪些要點。課程將從集資的歷史、台灣集資現況趨勢,實際案例、集資五大要素,執行的細節如前測問券、回饋方案的設計,並穿插同學課前提出的問題、帶大家思考若要讓自己的議題上線集資專案,該如何執行? 最早的群眾集資最早的集資可追朔到1885年普立茲在紐約報紙上發起捐款集資,要建造紐約自由女神像的基座,目標為10萬美元。若是紐約市民願意捐款,會將市民的名字印在報紙上,並贈送迷你自由女神像。這個案例中,即滿足了群眾集資的重要元素:目標、金額、對象、回饋承諾。如果這些元素你都具備,這個議題就沒有適不適合做群眾集資,只有成不成功。 學員有的三大群募共同問題群眾集資要準備什麼?大眾會不會不夠重視?怎麼設計吸引人的群募文案?這是三個最多同學在課前提出的問題,但它有一個共同答案:你要對你的受眾說話。群眾集資需要的從來不是對大眾溝通,而是「足夠少數」。冷門議題在群眾集資並不是壞事,因為它代表你能夠很好地找到這群精準的受眾。 集資五大重要元素:問題、方案、獨特、信任、價值
以DFT來說,大家可能認為自己的身分是學生,或許專業領域的執行經驗不多,要怎麼辦?有另外一種方式,你過去缺乏的東西,可以透過詳細的組織規劃、經費運用、中期長期目標,來讓大家更願意相信你不只是隨隨便便來要錢,而是把一切都想清楚。規劃的越詳細,越能夠提升受眾對你的信任。
一群人的支持可以改變什麼?還有哪些的外部價值?對社會本身的幫助? 接下來,講師也實際透過三個集資影片案例,奇異果版國文課本、白永恩基金會-照亮迴家路計畫及兒童重返街道計畫,帶學員看以上五個重要的集資元素,如何被妥善地呈現。 小組討論「群募五個要素」及發表回饋中午前的時間,講師讓各組實際針對自己議題的五個元素,進行小組討論,並實際到各組看學員的狀況。每一組的小組發表內容,講師也分別給予回饋。例如Emoving組別秀出了實際電子廢棄物的回收數據研究,是個很好說服人的點,而他們也提到要進行校園內的短期活動實測,也能夠讓人信任,並不是要等到資金到位才行動,而是有完整的規畫準備。針對Belonging組,講師認為以學生身分來做這個議題,其實具有很好的獨特性,因為學生更容易找到學生來測試、彼此之間給的回饋也更真實、更呼應現實狀況;信任的部分,或許也可以找學生KOL,更能取信於學生族群。微肌百科組別提到自己的阿姨有肌少症問題,成為他們題目的起源,這也很能說服人,因為受眾會認為,這個議題對你也很重要、你也有在乎的理由,並且也建議他們,很多資料如果能夠善用資料蒐集的能力,不見得都得自己做,如果可以找到疫情期間,有運動習慣的長輩,死亡率低於一般人呢?這就會是很有力的佐證。 設計前測問券時該注意什麼?很多人會犯一個錯誤,會針對產品,請受眾填寫1~7分的購買意願。但其實1~7分對你來說,無法分辨消費者到底願不願意購買產品,其實你只要問三個選項:立刻買、考慮買、不買。而問券的最後,通常會請受眾留下基本聯絡資訊,記得,必填的欄位不要太多,避免大家嫌麻煩,就直接關掉網頁,反而敗在最後一步。建議唯一一個必填欄位,請對方至少留下email即可,姓名電話就未必需要設為必填選項。 回饋方案的設計大家常見的問題是忘記將回饋品列入成本計算,這點絕對不能忽略。 回饋商品可以分為實體/虛擬,以及短期/長期:
價格該怎麼訂,也是大家常見的問題。講師建議,若是實體商品,去參考市面上同類型的商品大家都如何定價?如果你跟大家的價錢差很多,理由是什麼?若是虛擬商品,則需要思考你如何創造價值,這就得看你整個集資案的各項元素,理由是否充分?是否夠有吸引力?另外,有同學問到,需要設計不同的價格帶嗎?其實這也必須回到受眾身上,思考你的受眾會願意買單嗎?通常會建議大家訂低、中、高三種價格帶,價值不要差太多即可。 小結課程的最後,講師談到自己每次回來DFT帶工作坊都很感動,因為總是能看到台灣有一群學生,願意犧牲自己的假日與課後時間,為台灣各項議題努力。並再次勉勵大家,看見自己身為學生的優勢很重要,群眾集資只是一個可以操作的方法,其實大家正在做的事情,比集資重要太多了!
|
最新文章- DFT筆記:學長姐的分享與第八屆的期中考來啦!
- DFT筆記:從探索到驗證,用設計思考工具反覆推敲你的社會設計! -DFT筆記:學會設計思考就好了嗎?我們該怎麼利用訪談及不同工具找出使用者需求 -DFT筆記:由「社群設計」開始,實踐並理解設計思考中「以人為本」的重要。 -連結社群經營與群眾募資:打造有力的品牌互動與影響力 -Systemic Design, Innovation & Business Model- -從「體驗經濟」的角度,了解如何透過設計一款app來改善使用者的生活! -來自DFA的分享與期中發表 -議題的聚焦與設計執行 -需求的探索與驗證 -為看不見而設計 文章回顧
十二月 20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