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捷文教基金會
  • HOME
  • 關於我們
    • 媒體報導
    • DFT孵化基地/場地租借
  • DESIGN FOR TAIWAN
    • 關於DFT
    • 第十屆 DFT 創變對決
    • 第九屆『設情島』社會設計展
    • 課程規劃 >
      • 2024 DFT課程規劃
      • 2023 DFT課程規劃
      • 2022 DFT課程規劃
      • 2021 DFT課程規劃
      • 2020DFT課程規劃
      • 2019DFT課程規劃
      • 2018DFT課程規劃
      • 2017 DFT課程規劃
      • 2016 DFT課程規劃
    • 第九屆 師資介紹 >
      • 歷屆師資介紹 >
        • 2024 第八屆 師資介紹
    • DFT筆記
    • 海外參訪 >
      • 美國行
    • DFT社群活動
  • 繁星培訓營
    • 最新培訓訊息
    • 歷屆活動剪影 >
      • 2023年 18th 暑訓
      • 2023年 17th 寒訓
      • 2022年 16th 暑訓
    • 學員心得 >
      • 學員心得(18&19th)
      • 學員心得(16&17TH)
      • 學員心得(14&15TH)
      • 學員心得(12&13TH)
      • 學員心得(10&11TH)
  • 飛捷獎學金
  • 飛人探索營
    • 學員心得(1st)
    • 歷屆活動剪影
  • 飛捷愛公益
    • 2024
    • 2023
    • 2022
    • 2021
    • 2020
    • 2019
    • 2018
  • English

課程紀錄

學會設計思考就好了嗎?我們該怎麼利用訪談及不同工具找出使用者需求

9/3/2023

Comments

 

前言

第二次工作坊為了讓學員在學會設計思考後,與新成立的團隊能順利開始專案,我們邀請到臺灣科技大學兼DITL總監-唐玄輝教授與奧沃市場趨勢顧問創辦人-林宛瑩老師,兩位老師分別在服務、設計思考以及使用者調研的領域上有各自的專業,同時也會連結至第三次工作坊,讓學員在這段時間利用所學,於下次課程時能與老師檢驗成果!

第一天:設計思維與服務創新

學員們帶著不同的專業與所學,以對著相同社會議題的熱忱聚在一起,這次十四組團隊有不同的目標,要在這次工作坊中與唐玄輝老師一步步的檢驗,修正並找出接下來的方向!除了分享自身經驗以及各項創新專案的落地實例,也會利用課前訪談與調查所蒐集到的Persona找出 HMW 與練習 CJM (Customer Journey Map),以此讓學員課後若有更多資料也能實作並自我檢驗。
圖片

設計思考中的創新

課程開始老師便問大家創新與創意的區別?這也是設計思考的重點:「都是解決問題,但創新是解決真實問題,並改變真實」,那該如何學習設計思考呢?其中的四項「思維、方法、實踐、個案」也是今天的教學重點,老師也總結說:「學習服務設計、設計思考就跟學做菜一樣」,學員最開始在團體中學習,然後一個人完成,最後要一個人越來越快!

設計思考是在科技進步的同時,為了找出能超越競爭對手的一套方法。最開始提到的創新旨在改變真實,但也要考慮其永續性,對企業來說是要能創造價值;而對社會來說則要創造社會價值與影響力。因此在 IDEO 所提出組成創新的三個重點,也是老師要提醒每一位學員,執行專案時需要注意的:使用者的需求性、科技的適切性與商業/社會的永續性。另外也透過「中山捷運站再設計」的例子說明設計細節中以人為本的重要性,以及從不同角度看需要跨領域合作的原因。

設計思考代表了時代的啟蒙、跨領域合作、以使用者為中心與Prototype,但知道了也學會這些並不代表全部!老師特別與學生們說到若要完成 Design For Taiwan 一年的專案,除了主題要能以人為本、與團隊成員要良好溝通,也要能堅持去做對的事並在過程中不斷動態修正,讓整個團隊能齊心完成目標。
圖片

如何運用設計思考解決社會問題?

Frame the Question & Gather Inspiration
最開始提到,學習設計思考的過程中也要了解不同個案,接下來老師便用自身在失智症議題的實例來告訴大家。台灣逐漸進入老人化社會,在2050年的青壯年將承受比現在多四倍的負擔,透過電影「班傑明的奇幻旅程」也能發現幾個重點:老人的反應、行動速度變慢,記憶力衰退以及社交老化,透過這樣的角度,老師與團隊從失智症的復健切入,設計一套「回憶錄大富翁」的懷舊治療。

老師說到:其實團隊不是一開始就確定的,而是隨著專案進行,因為少了哪些專業而逐漸聚在一起,因此跨領域合作是非常重要的!而深入場域所做的用戶研究也讓他們發現原先沒想到的問題,但也透過實際參與,知道該如何修正方向,發現使用者的需求並定義問題!

Generate Ideas & Make Ideas Tangible
定義好問題,讓團隊能順利發想,同時為了檢驗階段性的設計概念,他們找到專業人士的協助,並以情境故事讓對方能理解並適時提供建議。

確定概念的可行性,再來便是將其以 Prototype 的方式轉化為實體,過程中也不斷迭代,在一次次碰到問題解決問題中,逐漸讓完整的概念成型。

Test to Learn & Interaction
透過 Prototype 進行的第一場用戶體驗測試,團隊發現很多實際面的問題,也從使用者體驗的角度去深化互動的細節,怎麼樣對長輩是好的?原先沒有考慮到哪些干擾因素?讓這項治療能更方便使用與復健,滿足使用者需求!

講解完這項個案,老師以三鑽石理論作結,包含問題解析、設計迭代、場域驗證三項與九種設計思考工具,也提醒到三鑽石中最困難的是三項的交接處:概念轉化與落地實踐。再來的課程,便是讓學員們實作討論,熟悉各項工具的使用,協助各組能找出各自的起點。
圖片

我們如何能夠?

第一個工具:How Might We, 以一句話訂定目標,就像許多企業公司如可口可樂、臉書一樣,以此設為自身長期發展目標,同時 HMW 也是每一屆 DFT 第一階段希望學員能完成的,以此將創新三個圈圈中的「使用者的需求性」扣緊主題,穩定發展方向。

課程中,老師除了用不同例子讓學員了解怎麼樣的 HMW 是有發展潛力、是對專案來說剛剛好,也用時間給各組總結課前作業訪談後得出的 HMW,並針對不同議題提供不一樣的意見,也用許多其他國家或團體的個案分享不同切入點,在老師的助教們分享完各自執行的專案後,再次讓剛吸收不同經驗的學員修正 HMW。

在確定主題與 HMW 的過程中,瞭解使用者是很重要的一環,除了調研的案例與報告,更重要的是透過不同形式的訪談獲取所需的資訊,比如使用者或專家訪談、觀察或深入場域、或探索不同類型使用者需求。老師特別提醒,透過訪談確定使用者與他代表的群體時,要拿捏住每個使用者的特殊性,像案例中提到,後天的盲人工程師所設計的鈔票辨識軟體,不比其他盲人用摺起的方式來的方便辨識,或許他能代表 80% 的盲人群體,但剩下可能是需要注意的主觀特殊性!

人物誌 Persona

人物誌 Persona 是對市場的初步分析,在訪談後以此來描述不同使用者的特徵需求,再慢慢分門別類定義出不同類型使用者,透過助教們的案例分享,老師介紹了 Persona 表格中各個項目的意義,訪談中要去探尋使用者的目標(功能、體驗、價值),也要理解他們的感受(痛點、癢點、吸引點),透過這樣的資訊才能找出需求!老師也讓學員們延續作業內容,描繪各自的 Persona。

人物誌是以定義不同使用者類型來找出未來專案的方向,而如何定義也是一大學問,老師以不同象限的方式分類出顧客輪廓,也因此在 X軸與 Y軸上該選怎麼樣的區分詞彙,該怎麼用問題來問出與此相關的核心需求,是各組課程後需要研究的課題!

上述的人物誌是針對使用者,但其實最前面提到的創新中還有科技的適切性與商業的永續性,這其實也關乎到「利益關係人」,各組都是以解決社會議題為方向,那想當然其中肯定會牽涉到許多面向的人。透過助教分享流浪犬絕育議題,老師希望各組能了解如何利用找出利益關係人,篩選出誰是專案的重要核心、誰是輔助角色,了解在複雜的關係中,不同立場的人物有何種期待與需求,最後才能找到理想的協作關係。
圖片

顧客歷程地圖 Customer Journey Map

顧客歷程是將時間因素帶入設計內容,其重要性是為了找到重要歷程,透過階段性的分析找到使用者的痛點歷程,進而發展出解法的歷程。其中情境情緒點也是需要關注的部分,對企業來說顧客歷程中的情緒最高點與最低點,代表著顧客對該服務的印象,老師也請助教分享各自專案中的三個核心情境,用個案讓學員們了解在描繪 CJM 有哪些角度及訪談內容,可以找出使用者需求的關鍵!
圖片

第二天:萃取使用者需求

在練習不同設計思考工具後,今天的工作坊回歸最初的重點,如何透過訪談理解使用者?YY老師將以不同個案及視角,協助學員在有了訪談資料後,知道自己該為什麼樣的目標使用者,滿足什麼樣的需求,也就是這場工作坊最重要的:不是【小組設計概念】好不好用,而是期待能滿足利益關係人的哪些不足!
圖片

拆解目的,設定方向

在開始調研之前,你對專案的掌握度足夠嗎?YY老師提到若沒有透過二手資料與背景調查來劃定題目範圍,很容易便會讓專案毫無方向性,同時以過去專案來說明如何在有了目標,該怎麼再次檢視方向的正確性,可能是利用既有的研究、調查報告,或是利用社群及媒體,另外也有些必須透過使用者體驗後的深度訪談確認。

為了梳理目標與訪談的對象,老師先請各組列舉相關利益關係人,緊接著收斂聚焦在該問哪些人什麼問題,同時與各組不斷討論,比如為了讓訪談使用者時更順利,想要先從NGO既有的服務經驗訪談與搜集資料。每一組都列出許多對象,但就像前一日唐老師同樣提到的,YY老師也以實際例子說明有些對象是可以透過觀察來進行調研,而質性或量化的調查形式誰先誰後也是需要針對不同主題去選擇,質化調查包含參與觀察、深度訪談、焦點團體,這些該如何選擇都是在之後專案中學員們需要自己思考的。

擬定好聊的訪綱

訪綱是訪談前的重要準備,計畫性的安排訪談流程才能有效率搜集有用、豐富的資料,老師以此為課程主題,上午完成了「第一步:釐清議題方向」,設定好目標後緊接著的是「第二步:劃定問題」,研究者的方向性是要知道該問什麼才符合題目;受訪者的回應性判斷問題是否好理解與回應;雙方的流暢性在設定的時間軸下,讓訪談更具條理。

「第三步:產出具體問題」訪談開始,若不了解對方的個人背景而直接聚焦主題,容易產生誤會或不理解的狀況,讓過程混亂甚至訪談失效,這也是為何有老師說的訪談問題排序原則,不只要從簡單到深入、廣泛至聚焦、溫和到私人,還要依循現在(現況)-過去(回憶)-未來(期望與不確定)的時間軸,步步深入並理解受訪對象。

「第四步:檢視題目有效性」在各組跟著老師的步調完成訪綱時,YY老師提醒到,擬定訪綱後還需要檢視問題是否沒問題,因此除了擔任研究者的角色,同時也以受訪者角度去檢視其他人的問題,大家對彼此的建議除了能自我審視,也學習到該如何帶入受訪者視角,避免問題太過死板或隱私,以及了解問題重點為何。

老師最後提到:訪綱很重要,但隨著挖掘的深入,有時計畫趕不上變化,因此問題內容有時要隨著對象的變化來調整。比如可以在前十分鐘觀察對方的習慣、語速、表達方式與理解程度做彈性調整,搜集資料的過程中也要仔細聆聽,避免誤解造成前後矛盾,在知道受訪者的 What(經驗事實、具體事例)後,也要理解 Why(背後原因、思考邏輯),才能真正有效率的找出對的資訊!

制定合適的受訪者條件

有了對的訪綱也要有對的受訪者!為了達到研究目的,我們要了解什麼樣的受訪者才能提供有效資料,從題目與問題的角度,除了需要確保與對象之間的準確性與效率,更要能事先洞察受訪者之間的多元性,避免過度重複。

該如何設定條件呢?老師提供了兩個關鍵思路:背景多元和條件行為,背景多元即是從最簡單的基本資料如年齡、婚育狀態區分,條件行為則是根據研究主題與受訪者的經驗連結,達到某種程度的行為特徵如消費、資訊行為來區分,訪談前可以透過他們相關經驗的次數、頻率等篩選,保證研究結果的多元性。

學員們在初步設定完條件後,老師也向大家說到,在未來幾個月的研究中,可以透過不同方式來找到符合條件的受訪者,最簡單的當然是先從身邊或認識的人挑選,因為已經很熟悉對方是否符合相關議題了,另外就是二手數據或廣發問卷的形式,以量化調查以及問卷中的條件設定找到對的受訪者!
圖片

結語

在每一屆的 Design For Taiwan,學員們所關注的社會議題遍佈全台灣,各自切入的角度也有所不同,在剛起步的階段,每次課程都希望能協助學員在各自所發展的議題中,不斷邁進,也透過不同老師的專業,於課堂中與結束後,反覆使用所學到的工具,從最開始接觸使用者的過程中,找出他們真實的需求!
Comments

    最新文章

    - DFT筆記:學長姐的分享與第八屆的期中考來啦!

    - DFT筆記:從探索到驗證,用設計思考工具反覆推敲你的社會設計!
    ​
    -DFT筆記:學會設計思考就好了嗎?我們該怎麼利用訪談及不同工具找出使用者需求
    ​

    -DFT筆記:由「社群設計」開始,實踐並理解設計思考中「以人為本」的重要。

    ​-連結社群經營與群眾募資:打造有力的品牌互動與影響力

    ​-Systemic Design, Innovation & Business Model-

    ​-從「體驗經濟」的角度,了解如何透過設計一款app來改善使用者的生活!

    ​
    -來自DFA的分享與期中發表

    ​-議題的聚焦與設計執行

    -需求的探索與驗證
    ​

    -為看不見而設計

    文章回顧

    十二月 2023
    十月 2023
    九月 2023
    八月 2023
    六月 2023
    五月 2023
    十二月 2022
    十月 2022
    九月 2022
    八月 2022

認識我們

緣起
聯絡我們

執行計畫

飛人探索營
繁星培訓營
​Design For Taiwan
台東獎學金
自造小時代營隊
​

相關連結

飛捷科技官方網站​
種子計畫
財團法人飛捷文教基金會  
​台北市中山區松江路63巷7-1號一樓     | 02- 2659- 5677  ext 601   |  [email protected]

© COPYRIGHT 2017 FLYTECH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 HOME
  • 關於我們
    • 媒體報導
    • DFT孵化基地/場地租借
  • DESIGN FOR TAIWAN
    • 關於DFT
    • 第十屆 DFT 創變對決
    • 第九屆『設情島』社會設計展
    • 課程規劃 >
      • 2024 DFT課程規劃
      • 2023 DFT課程規劃
      • 2022 DFT課程規劃
      • 2021 DFT課程規劃
      • 2020DFT課程規劃
      • 2019DFT課程規劃
      • 2018DFT課程規劃
      • 2017 DFT課程規劃
      • 2016 DFT課程規劃
    • 第九屆 師資介紹 >
      • 歷屆師資介紹 >
        • 2024 第八屆 師資介紹
    • DFT筆記
    • 海外參訪 >
      • 美國行
    • DFT社群活動
  • 繁星培訓營
    • 最新培訓訊息
    • 歷屆活動剪影 >
      • 2023年 18th 暑訓
      • 2023年 17th 寒訓
      • 2022年 16th 暑訓
    • 學員心得 >
      • 學員心得(18&19th)
      • 學員心得(16&17TH)
      • 學員心得(14&15TH)
      • 學員心得(12&13TH)
      • 學員心得(10&11TH)
  • 飛捷獎學金
  • 飛人探索營
    • 學員心得(1st)
    • 歷屆活動剪影
  • 飛捷愛公益
    • 2024
    • 2023
    • 2022
    • 2021
    • 2020
    • 2019
    • 2018
  • English